在你開始一個新習慣前,先聽這一集

在你開始一個新習慣前,先聽這一集

你是不是常常剛開始一個新的習慣之後呢…真的就是很興奮!

結果做不到幾天就放棄了。

如果是的話就一定要聽這一集內容!

前往頻道收聽:

listen on apple
listen on spotify
listen on google podcasts

開始一個新的習慣

哈囉各位 Yaler 大家好, 歡迎收聽 The Yale Show。

在這個節目中呢我會跟你分享我的投資理財方法,和一些我在人生中的領悟。

一起帶領你到成功!

想像你現在要把菸拿給兩個原本會抽菸的人。

A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正在戒菸。」

B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不抽菸了。」

過了一個禮拜後,你卻發現A又開始抽菸,而B一樣不抽菸。這是為什麼呢?

就是因為在於身份認同上的差異,一開始A說他正在戒菸,儘管他希望自己可以戒菸,但是他的心態上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吸菸者。

不同於B的說法,我不抽菸了,這個說法已經傳遞出身份認同的轉變。

儘管他曾經會抽菸,可是他現在已經不抽了,代表他已經不把自己當作是個會吸菸的人。

「身份認同」對於要培養好習慣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,可是很多人卻都沒有考慮到這件事。

大部分的人都會直接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。

就像A一樣,他想要戒菸,但是成功的機率卻不大。

因為這個過程,往往會傾向用意志力去達到個目標,但人的意志力很有限,所以往往也會做到一半就宣告放棄。

而這也呼應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無法好好培養一個好習慣,或是成功戒掉一個壞習慣。

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份認同的轉變。

或許你會因為受到什麼激勵而開始培養或戒掉一個習慣,可是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方法,那就是這個習慣要成為你身份認同的一部份。

舉例來說:你想要培養每天閱讀的好習慣,那麼你就要想像自己已經是個熱愛看書的讀書人。

不要跟自己說我每天都要讀書,而是告訴自己,我就是個愛看書的人。

了解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之後,接下來就要運用 4 個法則來建立一個習慣

法則 1:明顯的提示

書中提到一項研究,麻省總醫院的醫生和同事修改了醫院裡自助餐廳的選擇結構,他們改變飲料的擺放方式。

原本餐廳結帳櫃台旁的冰箱有各種汽水,後來他們就在每一個冰箱裡多放進瓶裝水。

另外還在每個食物區旁邊放了好幾箱的瓶裝水。

那過了三個月後,他們就發現瓶裝水的銷售量上升了25.8%,而汽水的銷售量則下降了11.4%。

在研究的這段過程中,店員完全沒有跟客人說要多喝水之類的話。

如果你問那些買水的人為何要買水,可能就會有人說,因為水很顯眼。

很多人選擇某樣商品,往往不是因為那樣商品是什麼,而是因為商品就在你的正前方。

就好像你的手機一直擺在你正前方,儘管你不知道用手機要做什麼,你就會想把它拿起來滑一下。

或是你走進房間看見了一盤餅乾,你可能就會不自覺抓個幾片來吃,儘管你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吃餅乾的念頭。

所以說呢!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,就要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。

不管是你的房間、客廳、廚房,甚至是到你工作的辦公桌,你都要設計出一個可以有效幫助你養成好習慣的環境。

舉例來說:你想要練吉他,可是你一直把吉他放進櫃子裡,它變得很不顯眼,那你覺得你會常常把它拿出來練嗎?

說不定過了幾年,你甚至還會忘記自己有一把吉他了!

你應該要做的是,把它放在你每天都可以很輕易看到的地方,像是床的旁邊或是客廳正中央,讓它提示你,你要練吉他了!

法則2:強烈的吸引力

吃油炸類的食物不健康、玩電動、滑臉書會太浪費時間。

儘管知道這做這些事對自己幫助不大,但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了想去接觸這些東西?

你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嗎?

其實原因是,每個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望和深層的潛在動機。

你渴望吃雞排、喝珍珠奶茶,那你的動機可能就是想要開心、放鬆;

你渴望打電動,那你的動機可能就是想要有個地位和聲望,因為在電玩的世界你的等級很高;

你渴望使用社群媒體,那你的動機可能就是想要建立關係或是得到認可。

所以只要你心情不好、上班被壓榨,你就會選擇做這些能夠讓你開心、可以得到快感的事情上。

所以說,如果你今天想要培養一個新的習慣,除了了解背後的動機之外,接著你就要把「想要做的事」和「需要做的事」綑綁在一起。

假設說你想要培養學習的習慣,背後的動機是想要讓自己的知識提升,但是你又很想看影片,因為看影片可以讓你很放鬆。

那麼你可以下班回到家或是休假的時候,先讓自己看一段線上學習課程的片段,看完了之後你就可以去看你想看的影片。

或是你想要滑手機,但又必須得運動,那你可以讓自己做完30分鐘的運動之後,再來滑手機。

如果一個習慣沒有吸引力,那麼你當然就會很容易放棄。

法則3:簡單的行動

想想看,如果你今天要運動,可是你把瑜珈墊、啞鈴等等的東西都塞在櫃子的很角落,想到要翻箱倒櫃,然後又要整理一遍,是不是突然覺得很懶?

或是你今天想要自己煮,可是家裡沒食物了,你還必須走出去賣場購買,這樣你的執行意願是不是也相對降低不少了。

同樣的角度去思考,如果你做一件事,必須要先克服很多障礙,那你就會更不想去做它。

所以,你要盡可能把行動變得越簡單越好。那這邊的關鍵就在於,不要追求完美。

假設說你原本的目標是一天做100下的伏地挺身,一開始或許你有滿滿的熱情,認為自己有堅強的意志力,但是你會發現可能做個2天3天之後,你就會覺得很累。

用你的意志力去做任何一件事,通常維持的時間並不會太久,不管是減肥還是學習等等。

能量是很珍貴的,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。

你覺得滑手機、看電視、吃飯這些日常生活的行為,會是用意志力去執行嗎?

應該不是吧!

這些簡單的日常習慣之所以會吸走我們這麼多的時間,就是因為它們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心力,而且出奇的方便。

那要讓行動變得簡單,就可以運用到書中所提的:「兩分鐘法則」簡單來說就是,一開始你在執行的時候不超過兩分鐘,像是讀兩分鐘的書、去健身房兩分鐘,不要懷疑,就是兩分鐘120秒。

我不相信你連兩分鐘都堅持不了吧?

這樣的做法就是要讓大腦習慣做這件事,不要讓大腦去抗拒這件事。

從簡單的到不行的方式入門,再慢慢提升到你想要達到的最終目標。

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英文的時候,都是要先從幾個字母慢慢學起,不可能一開始就馬上教你一大堆文法對不對!

那不管你要堅持2分鐘5分鐘都好,重點就是,一定要每天都做,如果你發現你某一天連擠出兩分鐘都很難的話,那至少做個1下伏地挺身、看1頁的書也沒關係。

每天改善1%的習慣看起來沒什麼,但只要你堅持下去,這些微小的進步不是加總起來那麼簡單,而是以複利倍增,結果會非常驚人。所以不管怎麼樣,就是千萬千萬不要讓身體斷掉這個習慣。

你的目標並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要追求完成。

法則4:滿足的獎賞

想像一下你現在是一隻處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,不管是長頸鹿、大象、獅子等等,每一天你的決定大多都會立刻產生影響。

因為你會去想要怎麼躲避獵食者、要在哪裡睡覺、要吃什麼,你會把焦點放在當下,那這樣的環境我們叫做「立即回饋」,因為你的行為會馬上帶來明確的結果。

那現在,回到人類的身份。現在的生活,很多事情都不會馬上帶來好的結果。

像是每天努力的工作,但是你要在一個月後才會收到薪水;

每天努力的運動,但可能過了半年才漸漸有好身材,或是現在開始投資,要幾年後才有足夠的錢享受退休生活,而這樣的環境就叫做「延遲回饋」,因為你可能要努力一陣子之後,這些行為才會帶來相對的報酬。

那很多人會沒辦法養成好的習慣,在於他們沒辦法等到未來,他們享受的是現在。

現在吃個甜甜圈、現在可以喝杯可樂,現在可以帶來立即的幸福感,儘管發胖是幾個禮拜後的事。

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‧巴斯就把這個行為解釋成:「當立即的結果讓人喜歡,後來的結果往往都會帶來災難。」的確,有很多事情就是如此。

所以,如果你要培養一個習慣,那麼你就要替自己設定一個立即性的獎勵。

像是上完了一堂線上課程之後,那你就可以給自己半小時的時間滑手機、看電視。

或是你也可以買一個透明的存錢筒,將這個存錢筒設定成旅遊的基金,每天把一些零錢丟進去裡面,當你看到存的錢越多,你就越能感覺到你離目標越來越近。

那有一點很重要的是,你設定的獎勵不可以違背你的習慣,像是你運動30分鐘,結果運動完之後你買了一杯珍珠奶茶獎賞自己?

總而言之,一個新的習慣,要讓人感覺到快樂,才能夠有辦法繼續堅持下去。因為獎勵會讓行為重複,懲罰則會讓行為消失。

結論

最後,如果養成習慣的過程真的不小心中斷了,那麼你要懂得讓自己快速恢復!

人生難免會有意外,發生一次沒關係,發生第二次就要再小心,發生第三次就代表你這個習慣最後就是不了了之。

想要成為最好最強大的自己,你必須持續而且不斷堅持下去。

因為好的習慣絕對會幫助你成為你想要的那個人。記住,美好的事情值得等待。

以上的介紹,就是來自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。這本書真的很建議大家去看,因為真的很好看而且對我很有幫助!

在你開始一個新習慣前,一定要看這一集|Yale Chen

關於作者

Yale Chen

高單價課程銷售專家、線上課程銷售破 500 萬美金業績,我會幫助你在線上銷售高單價課程/服務。

返回頂端